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版權所有 公安部備案號:35018102000272
校址:福建省福清市玉屏街道較場路57號 郵編:350300 電話:0591-85222581
心理學家們曾開玩笑說,奧運會是最豐富的研究素材,在這里能捕捉到一大筆實驗數據。畢竟有人的地方,就有心理學。
Part 1
吹不吹球,是個問題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“吹球”、“摸桌”可以說是一種“啟動器”,它可以幫助運動員們的身體想起下一步的動作,更快地進入比賽的節奏中,從而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和控制感,緩解壓力。
另外,運動員在賽場上往往需要精神高度投入,甚至達到忘我的狀態,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“心流”,而研究發現,自我中斷某些習慣性動作,會打破這種心流狀態,需要運動員投入更大的認知資源去調整自己。
但從比賽表現來看,我們運動員確實扛住了壓力,發揮出色。只能說運動員們不僅要技術過硬,還要在心理上足夠強大,可見他們在訓練中付出了多少的努力!
Part 2
運動員C語言:罵臟話也能贏球
運動員在場上的“戰術吶喊”有什么作用呢?跟吹手原理一樣,大喊也是一種啟動器,幫助運動員們更快地進入比賽的節奏中。
研究發現,當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來源于同一物體時,常常可以幫助個體更加關注于視覺刺激。
也就是說,運動員擊球后的叫喊聲,可以幫助他們更加關注于對手的擊球動作和來球。
其次,大聲喊叫可以帶給對手壓力。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趨利避害的本能,在面對怒吼這種危險信號時,會產生畏懼、逃跑的本能反應。
甚至,在賽場這種高壓環境下,像陳清晨這樣適當講臟話的行為也是有益處的。
一項有關說臟話的研究發現,與不說臟話的人相比,說臟話可以增加人的疼痛耐受力,減少疼痛感知。
這可能與體內的戰或逃反應有關。講臟話會激活身體里一系列神經或腺體反應,比如腎上腺素的分泌激增,引發應激狀態,使身體做好準備。
對于賽場上的運動員來說,隨時保持應激狀態對比賽是很有幫助的。
不過面對學生群體,在他們了解這些心理常識后,還是要引導他們文明禮貌用語,特別是公眾場合。
Part 3
楊倩的小鴨子發卡是迷信嗎?
斯金納提出,所有迷信行為的根源就在于強加因果。
之所以運動員們在賽前做出各式各樣的行為,并認為這些行為可以帶給他們好運。是由于他們在某次獲得好成績時,形成了這一行為(刺激)和好成績(結果)之間的條件反射,從而做出“這種行為可以為他們帶來好成績”的因果推論。
并且,斯金納還發現,這種迷信行為一旦建立,是很難消除的,且會隨著強化間隔變長而更加強烈。
而對于運動員來說,行為和好成績之間的強化通常需要很久才能發生,反而會導致這些行為持續很長時間。
一些專門針對體育競技中運動員迷信行為的研究已經發現,這些 “迷信行為” 實際上真的可以對運動員有所幫助,它們通過減輕壓力,增強自信心等方式對運動員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。
“迷信” 行為并不是一個負面形容,對于艱苦訓練多年,背負著壓力和期望上陣的運動員們來說可能是一份強有力的安慰劑。
Part 4
一看比賽就輸:這口“毒奶”我認了
乒乓球和跳水接連失誤丟分的那天,一眾網友紛紛在網絡上高呼 “看啥輸啥” ,甚至有些網友真情實感地表示自己 “從現在開始只聽奧運會” 。
這種現象再早一些被叫做 “毒奶” ,出自電競領域,是指 “為隊友反向加油、拖累隊友” ,出圈以后也被廣泛用來指 “出現和預期相反的結果,且這種結果往往是壞的” 。
我們同樣可以從 “操作性條件反射” 的角度對此進行解釋:
觀眾之所以會這么想,是由于他們建立了 “看比賽” (刺激)和 “輸比賽” (結果)之間的聯結,做出了 “我看比賽導致比賽輸” 的因果推論。
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造成的。
簡單來講,比賽輸掉(現實)和 “認為比賽一定會贏” 的想法(認知)出現了矛盾,這種不一致導致了我們的認知失調。
認知失調出現時,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。此時為了消解內心的不適感,可以選擇改變現實或改變想法來使二者一致。
奧運比賽的結果顯然是無法改變的現實,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改變想法來適應比賽已經輸掉的現實。
于是我們告訴自己 “因為我看了比賽,所以比賽輸了” ,這樣的想法和比賽輸掉的現實相一致,矛盾被解決,我們的內心恢復了秩序。
而當你已經認定了 “自己看什么輸什么” 之后,由于證實偏見(confirmation bias),在接下來看比賽的過程中,你會對那些 “看了但輸掉” 的比賽記憶更深刻。
這些深刻的記憶則會使你更加相信 “看什么輸什么” 的觀點。
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版權所有 公安部備案號:35018102000272
校址:福建省福清市玉屏街道較場路57號 郵編:350300 電話:0591-85222581